肥胖是慢性疾病?解密人體發胖的原因!
美麗專欄BY營養師白白 | 2020 / 07 / 08
人類的體脂肪最基本功能,起源於是自我保存備分食物,在史前時代物競天擇,所以人體偏愛能夠承受嚴峻環境儲存脂肪的基因型態,
那時人類歷史大多時候長期營養不良的常態,所以基因的發展偏愛儲存脂肪。
但現在體脂肪變成問題,始自何時呢?
先前醫學文獻並未注意到超重的的負面影響,直至18世紀科技技術進步和公共衛生措施,大幅改善食物的數量、質量和種類,
源源不絕的良好食物使得健康人口的數目大增,食物產量增加,人們休閒時間增加了也使得腰圍也增加了。
到了19世紀中葉,過重或肥胖被認為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至今21世紀肥胖被認定為慢性疾病。怎麼區分過重與肥胖,
可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來分類例如:
某人重65公斤身高150公分他的BMI大約29屬輕度肥胖27 <= BMI < 30就是輕度肥胖, 24<=BMI<27就是過重,
雖然BMI能輔助估算健康的體重但實際的體脂率還是必須考慮。還有其他的資訊必須參考,例如腰圍和肌肉質量。
人是怎麼變肥胖的?
基本上肥胖是能量失衡造成的,如果吃進的卡路里,超過體力活動用掉的,身體就把多餘的卡路里以脂肪型是儲存起來。
多數情況下,失衡來自於環境和食物選擇,成年人每星期至少應運動2.5小時,孩子每天至少1小時,
但全球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和十分之八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高熱量的加工食品和不斷增大的份量,
加上無處不在的行銷致使被動地暴飲暴食,肥胖情況越來越嚴重。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肥胖與消化系統內的細菌物種變異有關聯。
肥胖是不斷升級的全球性流行病,大大提升罹患疾病的機率,像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癌症等相關疾病。
肥胖影響了幾乎所有的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群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短短20年間全球的肥胖兒童增加了60%這問題已經大到不能忽視的地步。
人一旦肥胖要恢復原來的體重變得非常困難,荷爾蒙和新陳代謝的變化降低身體對過量進食的反應,曾經超重的人減肥後做同樣的運動,
比原來有正常相同體重的人,更難消耗掉更多的熱量。隨著人們發胖受損的神經訊息通路使大腦更難以衡量食物的攝入和脂肪的儲存,
然而有證據顯示充分監督和長期行為的改變,可改善與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
曾經是生存優勢現在卻對我們不利,只有規律的運動和合理的進食是通往健康體重的方式,對我們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這種肥胖的流行病因,影響這世界的每一個國家,肥胖不能被看作被孤立的問題,是全球性的需預防措施。